大書社群讀書會-《完美練習》解鎖1萬小時魔咒,將技能轉為本能的學習法則【讀書會紀錄】
如何從初學者邁向頂尖高手,除了「時間積累」、「刻意練習」,還需要怎麼練習的「學習法則」。
《異數》讓我們理解,成就天才所需要的「時數」;
《刻意練習》釐清有效練習的關鍵「心法」;
《完美練習》掌握完美練習的「學習模式」。
2019年6月大書讀書會中,我們從《完美練習》,共同探討,怎麼找尋出適合自己的「完美練習法」。
【01】為什麼需要一起讀書
讀書會一開始,由大書社群讀書會幫主Hank分享,今天在讀書會中,我們為什麼需要社群讀書,以及通過社群讀書,能為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學習效益。
大書社群讀書會幫主Hank提到,成立大書社群讀書會,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共讀、共享,一同交流觀點與經驗,讓彼此的思想,碰撞出不同的火花。換言之,社群讀書跟自己讀書的特色在於「交流」,也就是讓思想碰撞產生新的連結點。
此外,每個人在讀書時,都會有自己的思考慣性、行為模式,與比較熟悉的領域;相對於,一群人讀書,不僅僅是為了讀書,更多的是沉浸在一起讀書的感覺,以此能劃分成三種社群讀書的特點:跨界性、萃取性、共創性。
第一,跨界性:全面思考與視野提升
社群讀書的精隨,能把不同人的見解,經由社群讀書引導術來逐步提煉,把每個人的感悟、創意、經驗、故事,通過引導分享,產生思想上的跨界與創造性。
第二,萃取性:深度探討事物的本質
第二個重點則是,聽取他人經驗、省思與智慧。我們從別人的故事中,聽取怎麼成功外,還有怎麼失敗,藉此來深度萃取出可以借鏡,或是應用的法。
第三,共創性:共同產出的解決方法
社群讀書的第三點特點,則會以「問題為導向」,解決生活與工作上的問題點。更是一種「知行合一」的體現,把學習到的知識,拿來時實踐。
社群讀書會的最後,各別提出想要解決的「議題」,以此來連結學習到的知識。與此同時,通過不同人的觀點,碰撞出新的思考點,並產出可應用行為模式。
社群讀書裡會不斷強調,我們不只是知道怎麼用,更是讓一群人互助學習,創造一起學習向上的氛圍。
好比「一個人可以走很快,一群人可以走很遠。」
【02】「學」到「做」
講解完為什麼不一個人讀書,以及社群讀書的核心價值後。緊接著,由大書社群讀書會幫主Hank,點出今天我們閱讀《完美練習》這本書的價值,同樣都在講「練習」,這本書跟其他講練習的書,又有什麼區別。
大書社群讀書會幫主Hank提點到,此書的意義,在於,我們不僅要積累「一萬小時」的練習量,以及一次又一次的「刻意練習」,還要找出「適合自己」的練習法。
首先,掌握練習的概念前,分別有三種要素要先釐清,依序為:時間、心法、技法。
其一,時間:一萬小時的積累
練習時,究竟需要花「多少時間」,才能算熟練,或是精通一門領域。對於這方面的解釋書籍,就以《異數》書裡提到,一位天才的養成,需要在某個領域上,基本有一萬小時的練習量。
其二,心法:刻意練習的精進法
同樣都是花一萬小時,有些人能夠積累成專家,又有些則否。這意味著,練習,不僅是需要投入時間,更重要的是「怎麼練習?」,也就是該以什麼樣的心法。
《刻意練習》書籍出版後,更近一步闡述,不是所有投入一萬小時的人,都一定會成為天才,而是需要有「刻意練習」的方式,讓每一次的行為,通過有效反饋與刻意的行為調整,以此來逐步提高成功率。
其三,技法:找出適合自身的練習法
對於技法的應用上,《完美練習》,則是從「如何實踐練習的技術」來分析,針對實際練習方式來探討,有哪些練習方法。
【03】《完美練習》的社群讀書
回過頭來聚焦在這次讀書會,通過社群讀書的引導法,閱讀《完美練習》,並且在最後萃取出「實踐」的應用方法。
社群讀書時,不只有聽別人分享書籍內容,還包含「輸出」學習。所以在社群讀書裡,會把「書籍內容」、「個人經驗」、「連結應用」這三方來做串聯。
除了知道書籍中的內容。學習輸出時,通過社群引導術的引導法,例如:寫下來,公開分享,與小組交流等,藉由一起討論與交流,把所學習到的應用法,連結到工作與生活中。
【04】第一階段:分享,動態辯論
社群讀書會的第一階段中,由大書社群讀書會幫主Hank,擷取書中與「練習」有關的議題來討論。
當大家看到題目時,第一時間聯想到的是什麼,是認同這一句話,還是不認同。並且對你所想到的觀點來分享,你是以什麼「邏輯」與「視角」來推論出來。
【第一題:提高成功率的方法,就是多練習嗎?】
最後我們討論出,練習會提高成功。但關鍵還是在於「有效」練習,如同《刻意練習》裡面講到,每次練習後,檢視哪邊需要調整,以此來不斷強化練習的成果。
如果只是單純用「多練習」就能提升,反而會比較難知道,現在的行為,是愈來愈正確,還是有偏差,也就拉長了摸索的時間。
例如:在練習游蛙人動作時,只有自己練習的話,需要花長時間來摸索出訣竅。
這時,有位教練在旁邊給予反饋後,會清楚知道哪些行為需要調整,藉此來不斷精進。
所以在練習時,「反饋」是刻意練習的基礎,但這種反饋,更關注在「有效」反饋(能具體明確的指出,哪裡需要調整),以此來脫離低效率的練習,讓每次練習,能更精準的提升到完美。
【第二題:練習多次後,反而會降低創造力?】
從贊同者的角度來看,當練習到一定程度後,行為會呈現出「直覺反應」,讓我們使用很少的精力來解決問題。
相反的,最省力的行為,容易讓我們陷入「慣性思考」,對於其他領域的事物,反而會有不熟悉感,以至於產生內心裡的抗拒。
反對者則認為,練習多次,有助提高創造力,原因就在於,當擁有大量的基礎練習後,這些成果如同素材。當我們要創造不同的成果時,就能直接從這些資料庫中,找出不同的連結點。
討論中,我們以練習次數與創造性之間的關係來探討,最後統整起來,以「練習程度」與「思考特性」來做分析。
練習一件事,需要理解背後的基本原理,通過不斷的練習,在腦海內建構基本的知識框架,這階段主要以「模仿」為主。
當達到足夠的練習基礎後,緊接著,就是在基礎上進行創造,把先前積累的基本元素,進行重組再造。
換言之,練習的創造力,會隨著練習程度的多寡,有階段性的不同。在練習的第一階段中,需要不斷積累。直到練習成本能反應時,也就達到「知行合一」的境界。
第二階段的練習與創新思維中,需要擺脫原有練習的框架,從不同領域,不同知識點來串連。把新元素,注入到原有的領域中,以此來達到組合式創新。
創新的方向,分別可以從兩種基本的方向來思考,這些還環節中,哪些還接可以加上新的元素,那些環節,需要刪減,除去掉不必要的元素。
【第三題:完美練習,最有效的方式是一次式示範?】
設計銷售課程時,第一次完全示範,把整個銷售過程,全部走過一遍,讓大家知道,整個流程是什麼。然而,這也會有缺點,就是一次演練完後,人們容易忘記。
整套示範有其必要性,卻也不能忽視各階段的練習,把整套行為,拆解成一個又一個的步驟來演練。
演練整套的作用在於,讓人們理解整體的成效與流程是什麼,接著熟練各階段的細節,最後在把整套流程串起來進行演練。
【第四題:應該練習完美後再行動?】
同意,應該在完美練習後再行動,例如:練習高爾夫球時,剛開始揮桿習慣的動作不正確,後面就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修正。
不同意的論點在於,當我們執意要練習到完美才上,反而會不知道真實行動後,會出現什麼樣的反映,也就能針對設想的目標,來進行快速地修正。
這時考慮點就不只侷限在,要先完美行動,還是完美練習,還要加上,行動代價,如果行動後的成敗,需要付出大量的代價,就需要達到完美練習的標準。反之,行動的成本小,就可以快速試驗從反饋中改進。
【05】社群讀書第三環結
社群讀書的第一環節中,我們以「動態辯論」的方式,喚起彼此對於「練習」的想法,以及從他人的回答中,交流「練習」的多元觀點。
讀書會的第二環節中,邀請每位參與者閱讀書籍,並在小組內分享與提煉出各章節的重點。
大書社群讀書會幫主Hank以「如何讀懂一本書」來分享,同樣都是讀書,怎麼把書中的知識點給提煉出來,分別有三個方向來提煉:
【總體】一句話來解釋這本書
【重點】三個書中的重點
【應用】一個知識點的應用法
這技術協助我們在產出學習成果時,有具體明確的方向,來提煉出書中的知識點,並且確保產出時,有一致的架構。
此次大書社群讀書會,更從「一三一法」的基礎上,進一步結合「便利貼法」形成一張四宮格的DEMO表,分別有三層架構:
主題
第一層:一句話總結;相似經驗分享
第二層:書裡三種方法;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上
第三層:寫上未來想要完成的事情
經由各組分享DEMO表,使我們在相同的時間裡,快速且有系統的掌握知識要點與連結個人經驗的應用。
【練習的境界】
練習的最終境界,就是把「知識內化為無形」。練習的程度,則來自於我們是否意識到這件事情。
這就能從理解認知的角度來看,最初的不知道,到逐漸理解,最後到精通的演變,大致可分成四種層次,分別為:不知道不知道,知道不知道,知道知道,不知道知道。
這四層次的認知,結合練習層次,就會有三種階段,分別為:
第一層,從無到基礎:開始知道每個知識點在哪,逐步建構起自身的知識架構。
第二層,從知道到精通:將已經知道的基礎,不斷強化,有意識地發揮出來。
第三層,內化成無形:把這些結果,進一步內化成習慣,無意識的表現出來,並能應用到不同領域中。
【情境模擬:真實情境練習】
練習的方法上,除了學習內容上的設計,還包含「實際情境」下的練習。透過真實情境中的模擬練習,理解各個關鍵細節處,最終把每個知識點串聯成一整個知識面。
情境練習的應用上,針對不同階段的情境練習,來劃分出三步驟,分別是:蒐集資料、計畫要點、實作調整。
步驟一:聚焦,蒐集資料
從資料蒐集中,找出練習時,需要掌握知識、能力需求、應用技巧等,依據「主題」來描繪出需要哪些內容。
步驟二:計畫,列出要點
以「時間」與「空間」兩種思考方向來規劃出,人們在每個環節裡,分別需要掌握的知識點。
例如:練習鋼琴時,把一整首歌曲,拆成一段一段,用來各別練習。此外,同一首曲子上,還可以把左右手分開來練習,最後再來整體練習。
這就需要規劃出,什麼時間段,要練習哪一環節,以及各環節練習的要點在哪。
步驟三:反饋,實作調整
實際模擬練習,逼近真實的情境感,不只可以更深刻體驗到其中的細節,還能把練習的經驗,透過反思來進行,行為上的調整。例如:模擬考試流程,重複類似的情境,當我們在真實上場時,因為有類似的經驗,就像整個流程、節奏點,還有該以什麼樣的行為來應對。
情境模擬的目的,是為了找出哪裡行為需要調整,哪些行為表現有助於結果。讓每次練習的結果,都在不斷的積累有效的行為與經驗。
【練習機制:反饋的作用】
練習不僅需要持續的有效行為,還有另一個重點「反饋」。探討反饋的特點時,主要從「反饋價值」,「反饋方向」與「反饋時機」,這三種方向來進一步分析。
1.反饋價值:釐清行為的有效
反饋的作用,幫助我們釐清,現在的行為,是有效,還是需要再調整。《刻意練習》書裡面提到「反饋」的作用,讓我們知道,該如何一次又一次練習中,刻意做出行為上的轉變,幫助我們達到練習的目標。
2.反饋方向:正負反饋的影響力
反饋時,會有「正反饋」與「負反饋」兩大方向,通過不同的反饋重點,從而強化行為的認同感。
當我們常用負面反饋時,如同在腦海中烙印下,這種不好行為是我原本就有的,好比當有人遲到,我們立即說出「又遲到」無形之中,把遲到標在他人的身上。
相較於,用正面反饋,說明在其他方面都表現很好,如果也能準時到,會更好,從原有的優點來強化,賦予個人行為上的一致性。
3.反饋頻率:立即與延遲時機
除了理解「反饋價值」與「反饋方向」外,還有另一個反饋要點,「頻率」,什麼時候該反饋,除了在對方做出行為後的「立即反饋」,還有「延遲反饋」,延遲反饋的效果,往往更能讓人印象深刻。
立即反饋的優勢在於,能快速理解現在的行為,是否需要調整,但這優勢,也有負面的影響,例如:當人們習慣了被立即反饋以後,一但沒有立即反饋,如同喪失在學習上的依賴感,這並非說立即反饋就不重要,而是在相對的情境下,都有各自的使用時機。
【進階練習同步到個人化】
練習層次會隨著「練習次數」與「熟練度」來不斷的演變。
最初的練習,主要著重練習的基本功,讓知識、行為、技巧等,透過不斷的練習,讓我們在腦海裡,擁有基礎的認知。
當練習到一定程度後,已經能夠展現出,穩定的行為後。接下來,就是依據個人的特性來發展。也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,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練習路徑,讓練習在基礎的行為上,還創造出個人的獨有練習法。
【練習主動性】
如何化解不願練習的心態,喚起人們的「主動」想法,其中一種方法是「遊戲化」,藉由角色扮演,以平時對話的過程,增加趣味性。
例如:講解勞工安全課程時,除了講解安全規範外,如何讓人們在學習時有動力,就需在呈現上,以「遊戲化」為思考點,設計「闖關機制」讓人們在學習安全知識的時候,如同闖關般。
當練習者理解了這項安全知識後,就能夠通過關卡,如果還沒通過,則需要再來練習。
藉由遊戲化的設計,以「樂趣」加上「目標」這兩個要素,轉變練習的型態,從而喚起練習的主動心。
【2019年9月大書社群讀書會】
型態│讀書會
書籍│《改變之書 關於蛻變的掙扎、思考、風險、決定、行動和承擔》
日期│2019年 09 月 04 日 星期三
時間│19:00-21:30
地點│台北-中山15講堂(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6巷15號2樓)
報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