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武林大會第三場由惠量創文創始季燁來分享「讀書會運營的“身法”」來理解社群運營的邏輯。從中拆解文化活動是如何來運營,以及檢視文化活動時,該注重哪些關鍵指標。
■合,打破知與行間的邊界
這次探討知行合一的概念,我們從「知」、「行」之間的連結,
透過「一」的系統化能力來不斷展現,自己的確定感。
但這個系統化能力的成果,就是「時間」來展現出你的一致性,這就是「合」所要帶出來的概念,通過「多頻」來不斷重複,讓領導者能夠有
■經營下文文化活動的問題點
早年我們在做茶館的時候,你提供空間給其他人來使用,例如讓講師有機會在這裡開設文化活動,像是茶、琴、畫等活動。
但是經營一陣子後發現,這些來參加活動的人,不是你的顧客資產。因為他們來了之後,就直接在線下活動中自己互加群組,人流就被帶走,最後跟你的場地沒有關係。
所以與其擔心這些講師更有知名度後把人群帶離開,不如讓他們各自發展,這時就發展出「去中心化」的獨立結構。
■裂變式增長
過去組織強調「中心化」的運營,把控所有的人流、講師群,以控制的心態來強化,但是去中心化的意義就是一種知行合一的概念,從零開始的不斷生長。
去中心組織的發展分為兩個層面:橫向裂變,縱向繁殖。
橫向裂變:就是開茶會者,可以自己建立群組,當一個茶會群愈來愈大,又會不斷裂變出另一個小茶會群體。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匯集相同興趣的人群,通過文化地來串連起每個小群體。
縱向繁殖,則是找出文化類別的活動,不斷新增來繁殖更多物種。
■城市文化書院的發展
當這個模式成立後,接下來就是「單點的裂變繁殖」從一個文化,不斷裂變更多同樣的小文化圈,進而繁殖到各個地區,這就是我們所做的城市文化書院,讓每一座城市都是一座書院。
為什麼以「書院」來定位,因為書院,是文化的匯集點,其中又以讀書會更為文化活動的代表,不僅是展現知性,更透過人與人之間的感性交流,不斷孕育出每座城市的文化氛圍。
■交織出高頻率的串聯網
然而,我們在運營文化活動會出現一個問題點,消費的頻率太低,所需如何創造出高頻率,我們就嘗試圈起會員來發展文化活動。
這種圈起會員的方式,把喜好不同文化活動者,有機會與其他文化活動來進行交流,以此來建立比己關係與聯繫。
例如一個人喜歡讀書做讀書會,還有另一個人舉辦品茶文化活動。通過會員之間的需求聯繫,把「茶」跟「讀書會」做連結,繁殖出新品種的文化活動「品茶讀書會」。
■裂變與繁殖的增長
會員間的需求,就不會僅限在有興趣的領域,透過舉辦者的共生繁殖,以及會員間的換粉交流,讓文化活動在繁殖下,能夠裂變出更多元化的文化小圈。
把低頻活動,從多元化的文化活動來產生多頻展現。
■放大頻次的刻意練習
最後我們來思考,文化活動如何做到好,就是「頻率次數定義成功」。
成功是一張表格,這張表格裡面有幾個製作成包含:時間、活動標題、發起人、事件、收入。當你所有條件都具足了,更要關注中間的內容那就是頻率次數。
也就是N次重複所構成的系統化體系,透過持續穩定的活動,打造出符合小群需求的「痛點」,以此來定策畫具體的活動內容。
■主要與次要的活動雙元發展
所以活動需要精細化的系統,讓你的活動能夠在每次發起時,都能夠有多元性,同時還要保有原本的文化主軸。
通過列表來看,前面的是每次文化活動的主題,以及核心文化活動,主要先有不變的本質,再來針對這核心文化延伸到每次活動的內容,依此來不斷重複構成這張圖。
■打造閉環系統
這時,你要做到整體流程的有效率化,當你得舉辦活動的頻率次數達到一定的數量後。
例如一百場讀書會,這時你做讀書會的經驗,就會把你遇到的每個問題做成一個閉環系統,也就是從原本的引入、活動進行、活動結束、收入運營到最後再次參與的循環系統。
■聚焦次數時的複利法
運營文化活動往往會把焦點聚焦在A+B的思路上,卻少有思考到N的放大價值。
所以通過對這公式的理解,你會知道這裡做的理念事情,以及要投入的事件內容,最後通過不斷積累數量來展現成果。
■高頻次的合:找出確定性的發展脈絡
這就點出「知行合一」裡,真實地把知與行達到一致性的確定感,就來自「頻率數量,這也就是「合」效益,因為所有的進步都是頻率次數。
例如古代人們在種植稻子時,都會依據一年四季的頻次來思考,那個時間段該播種,什麼時候會獲得回報收益,於是人類研究出二十四節氣,依據變化的規律來展現相應的行為。
當你有了頻率次數後,你就能夠依據這數量持續的修正、發展,再計畫,持續發展。
■格局,來自高頻次
最後回來探討頻次是什麼,就是知行合一裡「合」的密合度,當你做出一百次活動就是格局,因為每一次都是對細節的深入理解。
一年一千場活動,我們就能夠計算平均流量,每次在茶館的平均時間。此外,這過程中,從第一場、第二場、第三場,就會開始有能夠掌握整個活動的需求面,清楚知道我有什麼,知道缺什麼,才會去找出資源。
■創造收益:文化運營的最後一哩
我們在運營文化活動中,除了理解頻率次數對於運營上的意義後,也了解會員對於去中心化組織是如何生長後,最後就是形成這一整套體的完整,也就是如何創造持續循環的「收益」。
一般在思考時會想,是站在用戶那邊給予更好的內容,還是產品那邊,透過販賣商品或服務來變現。
但是對於文化活動的運營,更需要把這兩者給結合在一起,整套邏輯就會由「活動」來獲取會員,以電商來支持。
■共創文化的生態網絡
當你產品內容夠豐富,通過共同打造會員體系,就能實現一年一百場升級到一萬上活動。這之間的差別,來自會員體系,不僅服務會員,更是讓會員與文化發起者的活動串接。所以你賣給會員的就不只是單場活動,而是做到合而不同,卻又能緊密連結在一起,形成一個生態網絡。
例如,在一起讓音樂更美,通過同頻率的力量,讓頻率更加速,也許我們各自的理想不同,但是運營上是相同。同樣我們在做茶、琴、書上有著各自不同,但是運營上力量再一起,這就是大家在一起互相學習的結果。
■在一起後的運營格局
最後分享在運營文化活動的關鍵心法,就是「一本經,有個地方,來不來人都要唸。」
第一要有本經,就是每個文化的內心夢想;第二個有個地方,這就像是框架與平台,有個入口讓別人能夠找到你;第三個是來不來人都要唸,因為經不是一晚上寫成,而是無數晚上寫出,這更是體現知行合一的「合」在頻次上不斷放大,最終成就一代格局。
這就是運營文化活動最重要的心態,因為我們都是為美好事情在做努力,為社會釋放美好的社會價值。如果我們低估社會價值就無法賺錢,因為社會價值的存在,是一切發展的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