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inkTank 讀書會-《打造卓越引導力》打造卓越引導力:高同理者的溝通心法【讀書會紀錄】
2019年5月28日,ThinkTank 讀書會讀通過導讀《打造卓越引導力》找出人與人在溝通中,如何從有益的心態出發,針對情境選擇恰當的角色來溝通。
【01】強化溝通的兩種類型
ThinkTank 讀書會一開始,由幫主Ben,引導我們從《打造卓越引導力》來探討當我們在接收他人的訊息時,能大致歸類成兩種心態,M1(單向學習)與M2(雙向學習)。接下來分別在情緒、自我感覺與心態上,來逐一說明。
1.【M1】「主觀假設」擁有相對「主觀」想法
溝通時,會有自己的假設,以「是非分明」的方式來強調,會想去控制些什麼。例如:想要向別人傳遞他的思想,希望別人認同他,傳遞他的思想。
當遇到意見不一致的人,會認為對方不理解,或是覺得那是錯的。並且認為,會出現問題,都是別人造成的。
情緒表現上,會有想要「贏」的感覺,所以碰到負面情緒時,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波動。
最後總結下來會發現,與M1溝通時,常會有衝突、感覺不好相處,很難再講下去。
2.【M2】雙向學習者,擁有相對高度的同理心
在與M2特徵者溝通時,會明顯感受到,有著比M1更高度的同理心,以及感覺非常冷靜的人。
心態上,會隨時保持好奇,有著高度同理心。即使有自己的假設,也能從別人那裡接受到的資訊中,洞察出他人的獨特觀點。如果出現不同意見時,會把不同的觀點,看成是學習的機會。
此外,當問題發生時,會由內而外來思考,自己哪裡有問題。從多方向來看待問題,例如:試圖理解對方,找出彼此在觀點上的差異。所以,常常會丟很多問題來做溝通。
這就可以看出M2擁有高度的包容性,最明顯的特徵在於,聽的時間,比說的多。這可以在團隊中,扮演協調者的角色。碰到大家意見不一樣時,用這種相對客觀的角色特徵,來取得彼此共同獲益的價值。
【02】特徵的深度分析
初步理解M1與M2各別的特徵後,接著從引導者的角度來看,為什麼M2的特徵,是適合引導者的需求。
ThinkTank 讀書會中幫主Ben藉由不斷拋出問題,讓我們深入思考,要想成為M2者,在這些特徵上,還有哪些是我們未察覺到的細節點。
其中就分別找到幾個重要的細節,分別是:高度同理心、有效資訊化、選擇自由。
1. 高度同理心
其實M1、M2的差別,就在於價值觀的包容程度。對於M2來講,會有他的核心價值觀。但他會去探尋各種價值範圍,也就會接納度是高的。
所以M2最大的特點在於,遇到不同主張時,不僅能保有自己的主張,還能兼具他人的主張,並且持續探詢,取得他人的資訊。
2.有效資訊化
第二個特徵是「有效資訊」的最大化。這就是在追求雙方資料的有效傳遞,主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,以及從對方可以接受與理解的狀況下,去談論與創造交流。進而更能看到更全面的樣貌,包含了自己與對方的觀點。
3.選擇自由
M2裡面我們強調,他是會不斷創造「同理」的人。不一定是一個好說話的人,但是相對會理解你的論述點。
換言之,他不一定要「同意」,但可以「接受」、「理解」。所以在不斷的溝通中,就是在核對你內在的價值觀,並且給予不同觀點認同。
當內在擁有這種想法時,才有辦法讓彼此溝通的資訊最大化,以此碰撞出更多的資料,看到更多的選擇點。
【03】演練下的覺察
ThinkTank 讀書會幫主Ben,除了講述書中的知識點,以及引導我們思考這些概念後的延伸性與深度後。
接下來就是實際體驗,當我們在溝通時,常會以什麼樣的觀點來溝通。
邀請大家分享,目前碰到的困擾,來做為對話的演練,以此來體會,M1與M2之間的差別。
彼此演練結束後,ThinkTank 讀書會幫主Ben從剛才的對話中,點出幾個問題,其中就問「剛才練習時,我們是啟動M1還是M2?」。
藉由實際演練到反思,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在剛才的練習中,以什麼樣的初衷與心態,是真的對這件事有「好奇」,還是想滿足「自己想要聽」的答案。
其實在一開始會體會到,常會以主觀意識來引導,從而忽略了,我們要找出對方心理的真實狀況,也就是少了用「好奇」與「想要了解更多」的想法來提問。
這也點出,我們最常會陷入的盲點在於,試圖通過問題,來引導出我們想要的結果,這就會變成,用自己的經驗來提問,讓對方照著我們想要的結果來行動。
【04】二次演練的實際應用
為了更具體掌握M2在提問時,以什麼樣切入點來詢問,我們從「談論事情」還是「談論感覺」來比較思考,剛才的提問,主要偏向哪一種類型。
在對話的過程中,談論事情時,就很少感覺到「被同理」感覺,通過,這些價值點來看,那些真正的問題,反而會一再被繞著走,反而忽略人的感覺。
第一階段的演練中,我們覺察出自己在提問時,還有哪些環節點可以更好,進而在第二階段裡,落實用M2的觀點來看,以「想要了解」,用「好奇」來不斷同理對方,以此來覺察出更多未知的事情。
M2同理的目的,是為了讓對方產生信任感,讓接下來提問的結果,能創造有效的資訊,例如:聽完對方的故事後,我們可以說「如果我也是這位同事的話,也會想要做這件情。」
用一種我跟你在一起,站在同一陣線,這就是從「如果我也是」來思考後,再來發問。
先把問題的情況,投射到自己身上,體會與思考到這種感覺,再來提問,如果直接提問,反而會有距離感。當你有體會到對方的感覺時,這才會讓對方感覺到,是有先關心他的情緒,才會更有機會分享。
M1與M2最大的差距在於,對人「有關心」,也就是,我是關注這個人。
在檢視自己是否有啟動到M2的心理時,可以對自己提問說「我有被同理的感覺嗎?」,經由這種鑑驗方式,協助你釐清,現在是在用M1在溝通,還是用M2的方式,想要來了解對方。
【05】讀書會的省思
ThinkTank 讀書會的最後,邀請每位參與讀書會的夥伴來分享,這次讀書會的收穫與心得,讓每次學習的事物,通過回憶再次連結起來。
其中有夥伴分享到,除了瞭解書中的內容,還從實際的溝通演練中,藉由Ben來引導,點出我們是否真的有了解書中的概念,還是用原先的思考模式在解決問題。
例如:說完書籍的知識點後,通過第一次的提問演練,與第二次的提問,實際「刻意練習」的提問來反思,我們平時是以哪種方式在溝通。
另一位夥伴聽完的當下感覺到這兩者之間的溝通特徵,以及實際對溝通者來說,在溝通上會有著不同的結果。內心會想著,我也要做到M2的思考方式,卻在實際練習後,才發現原來自己只是知道,還沒有深切的了解到。
直到Ben點出練習的過程中,沒有查覺到的盲點,以此來反覆反思與沉澱經驗。希望在未來的溝通時,都能覺察到還有沒有什麼被忽略掉的。
最後會發現M2需要有意識的練習,要留意我們說了什麼,這需觀察自己的「心態」與「行為」以及預想說出這句話後,會出現哪些可能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