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eCompany-《心經》心經探討幸福人生【讀書會設計】
幸福人生從何而來,首先,這個問題的釐清,要先聚焦在依個點上,那就是
「幸福」的首要條件是什麼?是因為金錢讓你永遠幸福,還是因為有親人愛你,所以才帶給你幸福。
透過詢問自己「幸福的定義」找出什麼樣的重點是你現階段最重要的幸福來源。
11月MeCompany讀書會,解讀《心經》來找出生命中的幸福線索。
■為何解讀《心經》
《心經》對於幸福人生,又有什麼樣的關聯,這次讀書會幫主Ben,開始分享,心經所講述的重點,以及我們感官世界的模樣,是由什麼因素影響我們解讀世界萬物,
最後探討幸福人生的追求邏輯,一但釐清了這之間的關係,就會發現《心經》我闡述的觀點,不僅是教我們怎麼看世界,更是讓你知道,人一生中,最重要的修行是什麼。
■《心經》出處
《心經》的緣起,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,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蜜多、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。
《心經》是所有佛經中翻譯次數最多,譯成文種最豐富,並最常被念誦的經典。有廣本及略本兩種版本。廣本具有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。略本只有正宗分,鳩摩羅什與玄奘譯本皆是略本。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出現,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。
■五蘊皆空
人生中最終都會走向空無,從生到死,一切萬物都歸於塵土之時,也就是達到內外皆空的境界,到那時也就不存在有所謂的「罣礙」。
為了達到這樣的結果,在進行的過程,就需要從「五蘊皆空」的觀點來達到最終的結果。
所謂「五蘊」就是指人的身心,包含了: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。其中「色」主要是身體,接收外在世界的第一接觸點;「受、想、行、識」則為各種內心的精神世界。
■五蘊的內外世界觀
這五蘊的思考觀點,幫助我們找到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看法,就是「解釋」的作用,又會因為內心的解讀,讓我們看到所看到的世界觀。所以這是一種雙向交互影響的思考循環。
■蘊的行為關係
「色蘊」就是五根所接受到外在世界的所有物質,再來進入到「受蘊」的時候,人你的感官接受到訊息後,擷取感官功能能夠接受到的範圍作為資訊的或獲取。
當有了基礎的資訊後,通過「想蘊」,你會對這些訊息中,取出你想要的部分,這就是一種主觀的過濾器。
■最終的現象
接著你會依據你的感受,產生情緒反應,例如當內心執取順竟時的資訊,就會表現出喜悅的情緒:相反的,當你執取不順的情境時,就會產生,不愉快,厭惡的情感,這就是所謂的「行蘊」。
最後「識蘊」最主要是將這個現象存儲下去,存下去的訊息,又會跟原本的結合,讓你的認知記憶,附加上意義。這時你的認知、記憶與意識,三者同步被啟動。
■色蘊皆空的意義
我們透過演練思考,過往的行為中,把這過程拆解成五蘊的元素分辨其運作的含意,這時你會意識到,我們所看到的事務,所產生出來的情緒,往往是內在心理的鏡像展現。
也就是你心裡想什麼,就會呈現出什麼模樣。如果內心內為萬物皆空,從「色蘊」所看到的世界一切皆空;反之,當我們看什麼都有意象,萬物就有意象。
兩者之間的差別,在於你是否理解「空無」就是放下一切的我執,從而心無罣礙。這也就是所謂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的終極境界。
■修行的境界
當我們理解了「五蘊皆空」到「心無罣礙」之間的關係後,接下來Ben提出如何達到這種境界的四層修練,分別依序為:
■第一層:修知識
【理解萬物規律的基礎】個人姿態的展現,源自內心的素養。換句話說,當一個人的如何修姿勢,來自你平時對於個人的覺察力
一個人有知與無知間的差異就在於,看待事物的眼光,修知識,幫助我們打通對於這世間萬物的理解,從而感知到存在的意義。
■第二層:修覺察
當理解個人與萬物的關係後,接著就是修練個人,首先就從「覺察」自我的能力開始。這種覺察是,當出現失控的現象時,能夠「意識到」。
■第三層:修善事
人最重要的是一生中影響了多少人,其中又以善事的行為,影響效力更大,當你理解修善事不只是為了個人的時候,你也就知道萬物都是你的力量。
■第四層:修靜心
最終人生能否達到空無的境界,來自對於修靜的能力,意旨當一個人愈能就在混亂中保有平靜之心,愈能看出一個人對於萬物的修道層次,也就踏上無我萬物皆空的境界。
■放下我執
除了認知到「修靜」的層次,來需要理解另一個概念,那就是從「我執」到「無我」的境界。
「我執」中的「我」代表「我的」;「執」則意旨,「執著」。當兩個結合在一起,就是各種煩惱痛苦的根源。因為生活中常常會我執的心境,當你感受到為什麼不依我來走,或是不順利時,就會愈陷愈執著,從而執迷不悟。
所以當「我執」的執念愈深,最終將走向「迷失自我」。只有當你意識到,所有萬物都並非「我的」,進一步走向「無我」的時刻,你就達到開悟的層次。
■修静與無我境界
「修靜」與「無我」是一種相輔相成的協作,在不斷修練靜心地時刻,就是在意識五蘊皆空,當靜心時,思考無我的境界,萬物皆與個人無關,此時心靜也就呈現心無罣礙的感受。
修靜的方法,可以藉由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,讓自己靜下心來,閉上雙眼,放空心思,讓聲音不斷地進入耳。
■心無罣礙的靜心法
其實,聲音本身沒有好壞,但卻因為內心急著反應,判斷好或不好、喜歡或不喜歡而起執著。所以,當我們聽到聲音不急著反應,只是面對它,接受它,用心傾聽對方真正的心意,才能有智慧地「處理」。只有展現「放下」,才能去關懷身旁的人,帶給他人寧靜與喜樂。
日常生活中,當我們聽到聲音時,容易連結到生活中的經驗,並且轉成語彙,以至於引發情緒反應。
所以透過修習耳根圓通法,讓我們練習「聽到就是聽到」,不讓外在牽引著你,讓心思處於「靜」的模樣。
■心經探討幸福人生
最後Ben從《心經》中引導我們連結到「成功與幸福」的人生設計。首先要問自己,你認為成功重要?還是幸福重要?每個人依據各自的想法,闡釋出個人的價值導向。
接著我們進一步從兩者關係來思考,「先有成功才有幸福」,還是「先有幸福才有成功」。
■追求意義的解讀
要理解這個問題,首先要來定義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哪。你會發現,所謂的「成功」,包含了:金錢、權利、職位、名氣等。另一方面,對於「幸福」的定義則是像勇氣、信心、自由、喜悅等價值觀。
為了更進一步解釋整個系統,我們還需要借助另一個思維,那就是「社會化角色」。當我們進入教育體系後,就有所謂的排名制度,這種制度讓我們成分數來區分人,也就是以「智力」作為排名的依據。
當人們離開校園後,又會被社會化的衡量標準,例如,金錢、權利、職位等層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。
■重新理解關係順序
《心經》中講,當你事情從主觀來說是容易完成,也就是追求幸福、快樂等內在感受。當你從客觀來獲取幸福,就會沿著社會腳本的設定,讓你從外在的收益作為獲得標準。
一但理解著這一層邏輯,到回來看《心經》裡所提到的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」你就會理解,這就是一種能量跟質量的交換。
如果用物質現象來展現自己,就會消耗自己。相反,當擁有內在富足與飽滿的獲得後,物質現象也就自然到來。
■跳開社會角本的三視角
也就是「想幸福,就會幸福。想成功,未必幸福。但擁有幸福,卻會讓你邁向成功。」
所以,要推動外在的進步,首先要先滿足內在的幸福感,這種幸福人生來自三種方向的經營:
事業
健康
情緒
幸福人生,就以這三個為經營重點。
■掌握你的幸福人生
最後,要想在這世界存活,並且真正感受幸福,還需要了解個人的職業發展,不論是個人內在的嚮往生活,還是專屬你知識技能的範疇,這一切都可以設計出系統化的設計。
未來我們將開始從幸福人生的設計來作為命題,藉由線上直播與線下操作應用,來讓我們在邁向幸福人生的道路上,看到那片曙光的乍現。